当前位置:碰碰冰历史明朝名将张辅:南剿北伐,一生战功赫赫
明朝名将张辅:南剿北伐,一生战功赫赫
2023-03-06

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辅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

世上的悲哀万千种,但在笔者了解了永乐朝第一名将张辅的故事之后,才知晓世上还有一种悲哀,在于你富有天赋又十分努力,一生也没有犯什么大错,大半生更是顺风顺水风光无两,结果到了晚年,被黑暗的环境与现实裹挟着坑进了坟墓!

一.名将之后,靖难立功

明朝开国那一代的名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他们的“将二代”都比较争气,除了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。

从元朝廷反正过来的名将张玉,同另一名将朱能一样,是燕王朱棣的左膀右臂。公元1375年,他养育了一个未来会有大出息的儿子,张辅。

张辅从小跟随父亲从军习武,身材高大健壮,性格刚毅威严,颇有乃父之风。他眼见父亲跟随蓝玉参加了追亡逐北的捕鱼儿海战役,又和父亲一起在燕王朱棣的统领下多次讨伐北元,在耳濡目染和上阵搏杀中逐渐磨练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。

建文帝继位后采取削藩政策,朱棣率先举起“奉天靖难”的大旗与朝廷对抗。张辅跟随张玉奋勇拼杀,一次次击败了南军的进攻。不料张玉在东昌之战中战死沙场,张辅只好继承其父的职位,继续辅佐朱棣与南军作战,先后在夹河、藁城、彰德、灵璧等地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虎父无犬子,也可以稍慰朱棣痛失爱将的悲伤了。

朱棣称帝后,认为张辅靖难之功值得褒奖,便封他为信安伯,食禄千石,给予世袭诰券,后加封为新城候,甚至连他的妹妹也封为皇妃。

这不仅是朱棣对老将张玉后代的一种照顾,更是对张辅功劳与才能的认可与赏识。

二.平定安南,威震交趾

明朝南部的安南国(今越南北部),从西汉开始一直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,到了五代十国时期,安南趁中原内乱之机独立建国,之后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而存在。

在建文年间,安南的陈朝外戚黎季犛篡夺了王位,并向外隐瞒了政变的事实,并于永乐二年(1404)上书明成祖朱棣,称陈朝王室无后,自己被臣下拥立为国王,请求明朝册封。朱棣不知内情,便同意册封其为安南国王。

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,原陈朝国王之孙陈天平在同一年来到明朝,向朱棣诉说了黎季犛篡权夺位的罪行,之后来朝贡的安南使臣证实了这一事件。朱棣下旨斥责黎季犛,令其交还王位给陈氏,并派了5000士兵护送陈天平回安南继位。

黎季犛假意答应,等陈天平回到安南立马将其连同明朝官员杀掉,并派军队挡住了明军前进的道路。

鬼知道黎季犛以一弹丸小国为何要公然作死。明成祖勃然大怒,一个小小的安南也敢这样挑衅朕?公元1406年,朱棣命朱能率领号称八十万的明朝大军南征安南,不料朱能走到半路上因病逝世。那再找谁任主将呢?

虽然永乐年间明朝空前强盛,但很尴尬的一点是,相比洪武年间,名将实在是少得可怜。开国名将活到永乐朝的寥寥无几,靖难的大将张玉战死,朱能早逝,丘福和朱高旭都勇猛有余智谋不足,郑和又要下西洋,能够称得上顶尖统帅的只有朱棣自己了。将一代没了,将二代的张辅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。

自古以来,中原王朝对安南地区用兵,都会从云南和广西两个方向分路进军。张辅统率大军,和云南守将沐晟一起攻入安南境内。他从凭祥进军,先发起舆论攻势,发檄历数黎季嫠二十条罪状,获得安南人民的拥护。紧接着击败安南的伏兵,进至富良江边。安南军凭险据守,把船集中在江中,并在多邦隘筑城,想要以逸待劳击败明军。

这点伎俩自然是瞒不过张辅的。他从新福移驻三带州,制造船舰,准备攻隘。这时正好接到朱棣的敕令,其中以李文忠接替开平王常遇春的事情勉励他,并说趁冬季瘴疠未兴,应及时讨平安南。

在十二月的时候,张辅推进到富良江北扎营,先派部将在嘉林江击破敌军,之后沐晟合军进攻多邦城。

在城下,张辅玩了一招声东击西,他装作要进攻另一处据点,麻痹安南军。安南人果真上当,将主力派往另一处防守,却不料明军都督黄中早已率领敢死队,在夜间四鼓时分越过重壕,用云梯登上城楼。士卒们也纷纷爬了上去,然后吹响号角,万炬齐举,城下军队一鼓作气攻进城中。

安南军被迫使用杀手锏——大象,前来迎战明军。张辅见招拆招,用画成的狮子蒙在马上冲击,再加上火铳等火器射击象群。大象哪见过这种阵势,吓得反身退走,反倒把安南人踩踏得死伤遍地。明军趁机大举进攻,一举拿下多邦城。

最难攻打的关隘基本攻克,张辅挥师进入安南东都,安抚官民和归附者,来归顺的人每天以万计。他又派别将李彬、陈旭攻取西都,并分兵击破安南援军。

黎季犛感叹大势已去,焚烧宫室仓库后逃到海上,其他的州县纷纷投降了明军。

在第二年春,张辅派清远伯王友等人渡过注江,攻破筹江、困枚、万劫、普赖等寨,斩首三万七千余级,又在盘滩江上击败了安南的残余部队,又平定了东潮、谅江等府州,但还没有抓到祸首黎季犛。

明军继续进兵木丸江,先击败黎季犛的舟师,斩首一万级。安南人从富良江渡江妄图反攻,张辅和沐晟夹岸迎战,柳升等人率领舟师横击,又打得安南人大败亏输。

张辅军趁着大雨涨水全部渡江,最后到达奇罗海口,抓获黎季犛和他的儿子黎苍,以及黎氏所立的太子、诸王、将相大臣等人,用槛车将其送往京师,安南全境终告平定。

明朝廷在安南没有找到陈朝皇室的后代可以继位,干脆将之并入明朝版图,设置交趾布政司进行管辖。已经独立了400多年的安南地区,再次归于中原王朝的辖下。

明成祖赋写《平安南歌》夸赞张辅之功,并封其为英国公,世袭罔替。

可以说,平定安南是张辅一生最辉煌的军事成就。但是由于安南脱离中原统治日久,加之明朝派驻交趾布政使的官吏素质低下,盘剥百姓,激化了安南人的反抗情绪,明朝不得不为镇压叛乱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,陷入了像后来“帝国坟场”一般的战争泥潭。

世守云南的沐晟能力有限,无法平定乱局,所以成祖还是得派张辅出马。在之后的六七年间,张辅先后三次率军进入安南平叛,第一次是平定陈朝旧臣简定发起的叛乱,第二次是与沐晟一起抓获伪王陈季扩,并将陈军夺取的占城国土地设卫所进行羁縻管理,第三次是讨平陈月湖率领的陈军残余势力。

只要张辅到安南就能镇住局势,张辅一回京就叛乱又起,实在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。

有人问,为何不让张辅仿效沐晟世守云南例来世守安南?笔者猜想在明成祖的心中,张辅是当时最杰出的将领,是作为柱国大臣培养的对象,应该在中央担任军政要职,或者是跟随自己征伐蒙古,而不应该放在区区安南地界受苦受累。再加上永乐一朝,交趾虽然叛服不常,但总体可控,还没有到宣德朝那种压不住局面的窘境。

三.随征蒙古,犁庭扫穴

最能体现永乐一朝军事成就的,除了平定安南之外,就是成祖五征漠北了。

北元虽然在洪武年间就让明太祖打得惶惶如丧家之犬,但是仍然盘踞着漠北,等待着杀回中原恢复大元的那一天。

永乐年间,北元分裂成瓦剌、鞑靼和兀良哈三部分,其中鞑靼是黄金家族后代统治的部落,其首领太师阿鲁台总是率军侵犯明朝的边境,甚至杀害了明朝使臣郭骥——这哥们可以说是史上最倒霉的外交官之一,早年出使帖木儿帝国被跛子帖木儿扣押多年才得以放回,这次出使鞑靼把命都搞没了。

成祖派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北征鞑靼,结果丘福关键时候轻敌冒进,中了敌军的埋伏,兵败身死。朱棣哪能忍下这口气,亲率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到成吉思汗的发祥地斡难河,将鞑靼狠狠揍了一顿。

之后瓦剌在绰罗斯马哈木的带领下又强盛起来,妄图一统蒙古,朱棣便在忽兰忽失温一战中,用神机营狠狠地教瓦剌骑兵做人。谁强就打谁,草原上只能我大明皇帝说了算!

鞑靼阿鲁台终究贼心不死,在永乐二十年(1422年)又侵扰了明朝边境。如果说之前两次北征,张辅都在安南平叛无暇分身,那么接下来的北征就要轮到张辅发挥作用了。成祖命张辅商议北征的运粮事宜,张辅提出应将粮草分为前、后两队运输,前队随大军行进,后队作为大军后继支援的稳妥方案。成祖采纳了他的建议,但并未让他随军出征。

在第四次北征中,张辅同其他几位将领一起跟随成祖出发,不过这次北征却如大海捞针,没有在茫茫大漠中找到鞑靼主力,只能班师。

到了最后一次北征,明军到达答兰纳木儿河附近,因仍然没有找到阿鲁台的主力,成祖派张辅与王通等分兵至山谷间进行地毯式搜索。

张辅在周围三百余里都没有找到阿鲁台部的踪影,便向成祖提出由自己领一个月的兵粮,率军深入取阿鲁台的人头。但此时已经病重的朱棣决定班师回朝,令张辅退军离去,因而张辅在漠北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战功,只是在蒙古人的老家纵横驰骋了一回。

四.国之柱臣,宠幸优渥

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,对张辅这样先帝留下来的柱国大臣恩宠有加,命其掌中军都督府事务,进封为太师,并支给二职的俸禄。不久又命张辅所受的太师俸禄到北京仓支给。当时百官的俸米都到南京支取,此举是给张辅的特恩。

太宗文皇帝丧期满二十七日时,朱高炽戴素冠、穿麻衣临朝,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,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仍然穿戴着孝福。朱高炽感叹道:“张辅是员武臣,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。”从此更加敬重他。不久又命他掌管经筵事务,监修《明太宗实录》,接过了本来应由文官承担的工作。

二十年来,汉王朱高旭一直都想谋夺太子和皇帝大位,后因犯法被朱棣下令软禁在山东乐安州。明仁宗即位后也没有拿这位老弟怎么样。但朱高旭却不思悔改,一直暗地里招兵买马,图谋夺位。在朱高炽逝世时,朱高旭曾试图截杀北上继位的太子朱瞻基,却没有成功,真可谓是矢志不移。

到了宣德元年,朱高旭终于决定效法其父行“靖难”之事,起兵造反。可惜他的能力连他父皇的一个零头都达不到,而当年的建文帝如果有朱瞻基这位“好圣孙”的才能和头脑,也很难被叔叔打败的。

张辅是很清楚这一点的,因此十分看不起朱高旭,抓到了朱高旭密谋反叛的奸细,并在廷议时向宣宗保证,自己只带二万军队便可以讨平叛逆。

宣宗欲先派薛禄前往征讨,而大学士杨荣劝宣宗御驾亲征,可收奇效。于是皇帝拒绝了张辅的提议,让他跟随自己率领大军,前往乐安平定了朱高旭叛乱。事后,朱瞻基加张辅的禄米三百石,张辅在朝中和军中的地位也更加地尊贵起来。

唯一令张辅不满的是,宣宗鉴于对交趾的统治耗费了朝廷的大量人力物力,决定放弃这里,同意册封其为藩属国。张辅看着自己多年来的努力付诸东流,也是无可奈何。

仁宣之治是历史上媲美汉初“文景之治”的太平年代,皇帝贤明且善待大臣。都御史顾佐请保全功臣,朱瞻基因此下诏解除张辅都督府的职务,朝夕在左右侍奉,谋划军国重事,进升为光禄大夫、左柱国,逢初一和十五上朝,可以说是武将能够得到的最高的待遇了。

可惜宣宗也是英年早逝,留下年仅9岁的英宗继位。张辅加号翊连佐理功臣,依旧掌经筵、监修实录,待遇依旧优厚。

五.土木之变,悲哀殉国

大家都能猜到,万恶的王振太监出马了。关于他早年的事迹没有记载,笔者猜测是宣宗派去照顾太子朱祁镇饮食起居的,不然也不能解释为何朱祁镇对王振的感情那么深厚,就像万历皇帝早年对冯大伴一样。

王振虽然有揽权之心,但在正统初年,由于有明仁宗的皇后张太皇太后主政,加上“三杨”内阁辅政,朝廷大体保持了良性运转,王振无法放肆。但等这帮老人去世后,王振仗着皇帝宠幸,开始在朝廷大肆排除异己,作威作福起来。

当时的朝臣大多畏惧王振的权势,对王振行叩拜之礼,唯独张辅在朝中地位崇高加上性格刚直,从不给王振的面子。王振虽然搞不掉张辅,但暗地里却恨之入骨。

当时同样遇到这种待遇的还有另一位名臣,即力挽狂澜的于谦。

如果王振仅仅弄权也就罢了,但他偏偏能力不够还要四处插手政务。当时蒙古草原在瓦剌部首领脱欢的带领下重新统一,在其子也先的统治下,瓦剌势力更是空前强大,四处侵略明朝北部边境,还派出越来越庞大的贡马使团到北京要求赏赐。

王振对瓦剌的巨大的势力和威胁缺乏清醒的认识,还以为他们只是永乐年间被明军四处追杀的草原部落,让皇帝下令断绝贡马贸易。也先窥伺中原已久,这下找到了一个开战的借口,率数万骑兵大举进犯大同、宣府一线。

王振给英宗宣讲曾爷爷成祖北伐蒙古的丰功伟绩,唆使其率军御驾亲征,以为在他的英明指挥下,可以一举荡平瓦剌,自己的功劳簿上又可以重重添上一笔。于是,在王振的主导下,英宗仓促下令组织了二十万大军,浩浩荡荡得开往边关。

王振在出发时,带上了朝中半数以上的文武官员,似乎是要向他们证明自己的光荣与正确。其中也包括了英国公张辅。

王振毫无半点军事才能,殊不知面对如今这般强大的瓦剌势力,就算牛如朱棣也会小心翼翼地应付,他却打算先把军队开到自己老家炫耀一番。

张辅上书指出军事行动的错误之处,却被王振批驳回来,年已七旬的张辅很是生气,但没什么法子制服这位皇帝宠幸的太监。

王振是蠢猪,也先可不是。也先一眼看出了明军的破绽,在土木堡对明军发起了突袭。本来属于一流战斗力的京师三大营部队,由于指挥混乱人员无序,被瓦剌骑兵砍瓜切菜般得屠杀,大败亏输。

张辅在战死沙场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想了很多,比如当年被他们揍成傻子的瓦剌人,如今居然成功完成了反杀。但更多的应该是气愤,有王振这样的猪队友做领导,活活败光了明朝经几代建立起来的精锐部队,更把明朝拖到了亡国的边缘。

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光荣的,但是这一场仗本来真不应该输的,实在是憋屈极了。包括张辅在内的很多优秀的武将牺牲,导致当年靖难形成的武人集团遭遇重大打击,失去制衡的文官集团,才会在之后的朝廷政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,甚至是跟皇帝对着干。

从此,明朝再难有像之前那样组织大军,对游牧民族发起大规模远征的行动了。

生得辉煌,死得憋屈,诚如是也,一声叹息。

碰碰冰    手机版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QQ号:57780188